声学楼论坛技术交流区基础理论室 → 哈斯效应


  共有1512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哈斯效应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松香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611 积分:412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3-23 18:06:0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7-30 13:18:53 [显示全部帖子]

学习了!哈斯效应一词以前的印象非常模糊,谢谢前辈详细分解。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松香味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611 积分:412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3-23 18:06:0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7-31 0:18:02 [显示全部帖子]

在设计音乐厅或听音室时,控制“混响时间”使声音清晰度不受影响的同时,声音又变得更加“丰富饱满”,这应该是哈斯效应的具体应用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松香味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611 积分:412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3-23 18:06:0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7-31 19:50:05 [显示全部帖子]

音乐厅和听音室的设计是不同的出发点.————

的确是这样!

音乐厅更偏重建筑声学的“应用”或者说对反射、混响的利用;以求得到平衡、丰富、饱满的效果。

听音室则应该尽量减少建筑声学的反射、混响产生的影响;以求得到平衡、准确的声象还原。

为了尽量减少“添加”环境反射、混响、驻波等的影响,听音室往往需要进行吸音、扩散处理。处理重点应该针对低频的吸收(扩散)处理,防止中频特别是高频吸音过量。

但是业余条件下,通常吸音处理严重失去“平衡”,中频特别是高频吸收处理容易出现相对“严重吸收过量”,低频吸收处理相对又出现“严重不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和问题,…………90%有这样的倾向性问题吧…………

不好意思,把话题扯远了!


版主评定:好评,获得10个金币奖励好评,获得10个金币奖励
(理由:好文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松香味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611 积分:412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3-23 18:06:0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8-27 20:01:16 [显示全部帖子]

哈斯效应————是不是多轨录音常常被用来“制造声场”、“调整乐器定位”的手段呢?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松香味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611 积分:412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3-23 18:06:0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7-9-2 0:20:38 [显示全部帖子]

50MS的延时,用电子延时器很轻易就能办到;实际听音环境里,这个反射声就需要比直达声“多走过”大约17m的距离;这就需要一个比较大的听音环境,如歌剧院、大礼堂等。其他如一般公司的中小会议室、小礼堂、私人的家庭听音环境等,大多数都在200平方米以内,它们是没有条件满足这个条件的,哈斯效应也就应该不能明确地表现出来。

但是,我们在家庭听音室聆听立体声音乐的时候,声象定位确实非常明确,声象定位完全离开了两只音箱(声源),这就是发烧友常常说的“离箱感”,并可以再现出一个声象可信度很好的、每件乐器或者每个歌唱家都有其明确定位的“虚拟舞台”。

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想,这个现象应该有其他的理论去解释的,有谁了解这些相关的理论吗?哪怕一丁点也好,真诚地盼望各位老师前辈们多多赐教!!

希望畅所欲言,谢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