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信息发布区行业动态室 → 全球电声器件的市场规模中国能占多大?


  共有1877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全球电声器件的市场规模中国能占多大?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全球电声器件的市场规模中国能占多大?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5-12 9:48:40 [显示全部帖子]

高端电声器件市场空间巨大:目前全球电声器件的市场规模约在500 亿美元左右,且由于声源的升级换代以及电声器件的不断普及,已经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的增幅,业内巨头形成了较大规模,例如Harman06 年就实现了32.48 亿美金的销售收入。但在产能分布上,剔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仍以低端为主,以中国为例,05 年电声产量约60 亿只,占全球出货量的60%左右,但销售金额只占约15%,高端产能目前仍集中在美欧日地区,这一市场格局与不同档次电声器件的市场定位和技术水平是比较相符的。由于低端电声器件价格低廉,且同质性强,竞争激烈,目前亚洲区(剔除日本)的相应制造商规模普遍较小,市场份额普遍都在1%以内,技术水平上与欧美企业相差也较大。但是从节省成本的角度出发,欧美业者仍有动力将部分中高端产能转移到成本低廉的区域,但前提条件是相应的EMS 厂商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要达到要求,同时不会与其产生直接的商业竞争。从竞争对手来看,与广州国光相比,国内其他厂商在客户资源和产品定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日本厂商自成一系,而其他亚洲同业如台湾美隆电、东亚科技的人力成本则较高。广州国光有实力承接欧美转移来的高端订单。
  行业壁垒高:高端电声器件的盈利能力稳定,市场空间大,但对设计、工艺、管理、技术和品牌都有较高的要求,是集材质、配件、管理、声学、电子、结构、造型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制造业务,同时种类多、更新快,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并不是简单地通过购买设备或引进人才就可以复制,行业内的优质公司普遍具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举例来看,相同的零组件由不同的厂商装配,在良品率和声音的表现上都会有极大的差别;再如广州国光本身已有较深的经验积累,还有很多与行业内顶级专家合作的机会,但其开发专业音箱仍需要与借助H 公司的实力,同时花费了大量时间。高端客户的认证构成另一壁垒,目前领先厂商的利润空间相对丰厚,其对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品牌的维护要求很高,同时为了防止核心技术外泄,对供应商的选择十分挑剔。国光长期以来为国际知名厂商如Harman、Logitech、Bose 等提供优质的OEM 和ODM 服务,最终才获得客户的信任,与之合作开发了专业音箱等产品,逐步进入高端市场。
  技术提升打开市场空间:广州国光进入电声行业已超过50 年的时间,近年更是致力于向高端发展,技术实力不断得到提升,新品的研发和推出都很快。虽然从音箱的毛利趋势来看,近期有所下降,但这主要是因为承接较低毛利率的DAT 的多媒体音箱订单所致,但广州国光承接该订单的目的在于学习,目前已产生实际效果,不但对DAT 的订单实现了部分提价,去年更是与B 公司签订了多媒体音箱意向性供货协议,预计今年增量在1000 万美金左右,该公司将成为广州国光的前五大客户之一;在进入壁垒较高的专业音箱方面,公司也大有收获,目前已与H 公司签署了为期三年的销售合同,其中第一年的金额为1111 万美金,如果合作顺利,预计未来还将实现较快的增长;在原普笙公司的木质音箱业务基础上,通过调整结构和引入丹麦设备,将生产高档的消费类家庭影院音响,预计很快会扭亏为赢;安装类音响也将随着产品和市场的成熟,逐步发挥效益;汽车电子项目也在研发和准备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下游厂商相比,广州国光的业务规模偏小,高端业务刚刚起步,07 年承接的Harman 专业音箱订单和Bose 多媒体音箱订单,还不到这两家公司业务量的1%,成长空间巨大。
  垂直整合提升盈利能力:瑞声电子之所以能实现高达50%的毛利率,自主生产或本地采购原料、配件是重要的原因。广州国光近期也在上游配件领域逐步增加投资,垂直整合的战略清晰可见。截至目前,国光已计划在广州昌铭、梧州恒声、广州恒华和花都科苑等项目上出资上亿元。我们认为投资上游配件产业,可以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和节省生产成本,并实现快捷、优质的内部配套。
  “资产较轻”,产能制约小:电声器件行业特殊的性质,决定其在机器设备上投入较小,大部分工序仍然需要使用人工完成,瓶颈在于设计、工艺、经验、员工培训等“软”因素而不是设备投资,因此固定资产周转率大,产能建设期快。从国光的报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固定资产中,房屋和建筑物是最主要的部分,机器设备投资额则很小,原值9000 万元的机器设备,在06 年上半年就产生了3.5 亿元的销售收入。由于国光在前期产业园的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在房屋建筑上,因此厂房尚有较大空间,而且留有扩建的余地,因此即使出现产能瓶颈,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由于电声器件生产设备更新换代较慢,国光对机器设备采用长达14 年的折旧年限,折旧压力较小。投资小、建设周期短以及设备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广州国光的投资风险相比其他制造类公司明显降低,成长受产能的制约小,只要有技术和订单的保障,完全可以依靠自有盈利实现长期内生性的增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5-15 10:51:41 [显示全部帖子]

 

大家误会了,我还从来没买过股票。这扁报告是一家证券机构写的关于国光的报告。我只是有感于国内电声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拿惠威来说吧,规模才做多大?姚老板就去卖就去了。CAV能做个2-3亿就沾沾自喜,更多的企业也不到100个人,销售额1000万左右,而且多数是做低段产品,老板就满足了。HARMAN和BOSE一年的销售额有20-30亿美金,国际市场的规模很大。国内的电声企业应该努力做大做强。其实国内有几家功放厂做的好,比如声雅(国外是VICENT),斯巴克(国外是CAYIN),他们在欧洲已经有教好的口碑了。而我们的电声厂呢?惠威靠前几年买的SWAN在北美有点声音,其他的呢?看看台湾的USHER,他们在国外做得多好。


 

就国光来说,他最大的转机是在`2000年左右接了HARMAN的单,当是因为美隆出了事,被海关查了,HARMAN的人吓倒,赶紧转了一些定单到国光。国光前几年才推掉了飞利浦的利润很低单子。 在国营的四大电声厂中,国光目前是最好的一个。能同台湾厂和日本厂竞争一下。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8 11:04:31 [显示全部帖子]

其是国光并不是国内做的最好的,建议大家有机会去参观学习迪芬尼的工厂(他们刚从番禺搬到了惠州,他们买了东亚的超声音响),好喇叭开发的时间在半年以上,不停地打样,测试,改进.工厂不到一百人,而生产部门的人员占比不到一半,拥有一条全自动的喇叭线.一台打胶机的精度在1%, 光这台打胶机就要上百万的投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8 11:59:45 [显示全部帖子]

可能有人对迪芬尼不了解,他们是以前DST在中国的工厂,美国迪芬尼买下DST之后,中国工厂也改为迪芬尼,在这里也做部份SCAN,VIFA等的喇叭,也接一些大品牌的单如POLK AUDIO,KLIPSH等.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5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7-8 15:03:29 [显示全部帖子]

对!有美隆的,也有GGEC的.而且DST被迪芬尼收购后也有一些资深工程师离开迪芬尼自己在中国开厂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6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8-13 17:03:15 [显示全部帖子]

国内做的目前都是些低端产品,迪芬尼目前不敢,也不愿把SCAN的那些高端拿到中国来做.HARMAN的高端产品还是在他们美国/丹麦的工厂做. 国内的电声企业没谁能象富士康一样自己设立研究室开发出一些独创的技术产品,然后卖给它的OEM客户. 拿一个事例来说吧,铍膜现在国内谁能加工?更不要说谁能开发出铍膜那样的新材料来? 我们连摸仿人家的高端产品的能力都没有,何来谈赶超人家.

我们的电声企业学学三星吧,砍掉WALMART,从WALMART撤出,大力投入研发!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7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6 14:26:17 [显示全部帖子]

提供COST BREAK DOWN (BOM),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卖家比较强势,你这些加工厂最好老实点,别虚报价. 同时,客人还要求提供产品的一整套的书面文档资料. 他可以虽时把定单转走. 这种情况在日本买家如SONY等,更明现,你给我开发好,我给做几单,然而把成品提供给其它厂家打样报价,回过头来压你的价,否则转走定单.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8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6 14:32:32 [显示全部帖子]

其实,制造厂家的成本,对很多客人来家是透明的,因为他们都在国内有办事处,请有一批中国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对国内的材料供应商比较熟悉(价格和品质),还有的客人,比如SONY,HARMAN等,一些关键的部件如CONE,VOICE COIL等要向他们指定的供应商买,加工厂通常都不敢乱报价.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9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6 14:41:46 [显示全部帖子]

大陆人工厂的工厂跟外资厂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技术实力(包括研发和制造设备)和资金实力.技术实力方面的差别就不用说了,资金方面,大客都是做到货后30--60天才付款,相当于装货柜后60--90天才付款,国内很少有工厂有这个资金实力,而且一但有一票货出了问题,客人不但要退货,厂家还要赔他的损失(包括利润损失).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10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6 15:04:05 [显示全部帖子]

对于国内工厂来说,有几种路走:
1.学习人家台湾工厂,只专注加工制造,不做自己品牌(向HARMAN,SONY,BOSE等他们通常是不考虑下单给有做自有品牌的工厂的),我们的优势是人工成本比他们要便宜,他们有一大帮台湾籍员工.
2.学习香港人,买人家的品牌来做(香港人买了很多品牌如KEF,QUAD,MISSION,CELESTION,WHARFDALE,FOCUS AUDIO,GENGSIS TECHNOLOGY,CASTLE SPEAKER等等)
3. 学部份电子厂,如VICENT/PrimaLuna /MELODY等,在国外注册公司和品牌来做市场.千万不要向国内一些品牌,打做洋鬼子的品牌只做中国市场.
4.学USHER AUDIO, 堂堂正正推自己的品牌. USEHR有请美国的咨询机构(该机构只专注于音响这个行业)来帮他们出谋画策,尽量缩小因中西方文化不一样而造成的问题. 当然,USHER本身的电声技术力量比较强.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1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9-16 15:27:34 [显示全部帖子]

顺便说一说,国内也有一些就制造技术咨询机构,比如王以真老师搞的,还有深圳这一家http://www.phasedesign.net/.这家是鬼佬搞的,没搞中文网站,对不识英文的可一打电话去问吧.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jordanlin
  1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之大者 帖子:215 积分:167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8-3-24 10:27:45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2-27 20:37:36 [显示全部帖子]

以下是引用新绿在2008-12-26 15:54:18的发言:

据业内人士介绍,“门槛低、容量大”是不少电子工厂对音箱制造行业的理解,其直接结果就是国内音箱制造企业鱼龙混珠、数不胜数,市场上的音箱品牌更是多如牛毛。仅仅在深圳,目前月出货量在5000以下的音箱制造厂商就多达300多家。

虽然国内大小不一的音箱制造企业真实数字可能接近5千家,但目前国内音箱企业制造上规模的却并不多。

“就我们了解,员工人数2000人以上、厂房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年销售业绩近10亿或以上的国内音箱企业,仅有2、3家而已,我们奋达是其中之一。”之前一直专注于国外市场,近期才在国内市场发力的奋达集团奋达品牌推广(中国)总部总经理肖武向记者透露。

国内音箱企业只有2/3家做到10亿?你是指大陆中国人的企业吧? 丰达/美隆/东亚/国光/都有那个数以上吧。奋达是做不走国内市场才改做国外市场。肖老三以前是长驻广州负责内销,不过一直没多大起色而已。在我的印象中,FD做不过三偌等等,而且FD还做小家电,车载LCD,等产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