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专业人士谈发烧(续2)
说到把音箱看做乐器以后,我不由得陷入一种困境。虽然这种说法最早是从发烧友那里提出的,可这种思维又恰恰违反了发烧的某种“原则”。
在发烧友那里,都是极其反对人工修饰的,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人工味。这也是常常和专业人士格格不入的重要方面。例如在发烧友那里,几乎见不到均衡器、效果器、激励器等各种周边设备,在他们看来,周边设备就是人工修饰。而把音箱当做乐器来考虑无外乎又是高保真以外的认为修饰。前面提到的那个换保险丝的发烧友对我说,他就是发烧的叛逆者,曾经偷偷地在系统中加了激励,并骗过赫赫有名的发烧“大师”—北京音乐台发烧门诊部的几个人。
在我进入专业领域以后,也一直反思专业的做法和发烧的做法哪个更具优势。同样的,在做专业工程时,也偷偷地引入发烧的某些做法。例如,在系统中所发现的问题尽量通过问题点自身的改进去消除,当各种问题都逐步解决的时候,那些周边设备常常变成了多余的东西。这时周边设备的加入往往不起好作用。
例如均衡器,加入以后无论做不做调试,听觉感受反而变差了,索性甩开不接,可是一旦验收怎么办,均衡器毕竟有助于拉平频响特性。为此我与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们讨教,让我感到以外的是,竟然有人告诉我:验收的时候接上,拿一个好的测试结果,验收完了拆掉,取得好的听觉效果。一些其它的工程商说的更不道德,加入一大堆东西是为了赚钱,任何评审都说不出什么,这是专业的标准套路,不加还可能会遭到非议呢,何苦放着赚钱的机会不用。至于听觉,怎么好就怎么办,但是即便不接,指示灯都亮着。
所有人都赞同哪里出问题在哪里解决的思路,也都反对(至少是不提倡)这里出问题那里补偿的修补方式。只是专业和发烧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条件,设备也不尽一直,真这样做了,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
例如工程现场有很长的信号传输线和音箱线,信号线的分布电容和音箱线的寄生电感是影响传输特性的主要因素。例如某工程功放与音箱之间的传输线长达100米,对于定阻系统来说,这是一个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的严重问题。传输线的衰减,对于不同的频率,有不同的响应,通常的分析是危害高频段(实际试验低频段也有很大影响)。信号线的分布电容虽然与音箱线情况不同,衰减的却同样的是高频段。有业内前辈曾无私的向我提供过关于线材的测试结论,我也自己做过专门测试,证实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说他是挑战在于,发烧那里的几米音箱线都有相当的讲究,那么上百米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专业工程的通常做法是把功放放在音箱附近,功放与其它机房设备之间用光纤等数字化模式。可是问题来了,音箱分散怎么办?调音便利程度下降怎么办?现场条件恶劣怎么办?等等。其实,最高明的做法还是在传输线自身来解决,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这样也就回归了发烧的理念。
我曾在某期刊上发表过关于音箱线的论文,特别提到国内外关于消除(或减小)寄生电感的多种方法。限于工艺水平的制约,国内的线缆厂还不能像国外那样做出真正意义上的无感线,于是就按照发烧友那样自制,其实说来也简单,多条单股细线并接,只要不卷绕就能很大限度的降低寄生电感,而这些细线本身是符合相关规范的,绕过了验收资质问题。
这话一说就长了,简化设备是发烧的理念,顺着这个思路,绝大多数问题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回到正题,我很想也同样的对发烧友谈谈专业,发烧友的许多做法有相当地优点,也有不少的问题。就说人工味这个问题,在我参与了录音领域的后期制作以后发现,那个环节就已经融入了相当的人工因素,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现场效果。相反,不少号称纯现场录音的节目源,反而不被市场认可,就是发烧友自己也不认可。既然节目源(片源)就已经是人工的“杰作”,又何必那么追求扩声环节的人工因素呢。
能够理解的是,到了模拟领域(含周边设备的扩声环节),确实有设备越多,附加各种失真也更多的问题。结果加入设备是为了修正缺陷,但是修正的同时又带来修正以外的其它不良因素,得失权衡变得很艰难。
发烧友群体,是一个可爱的群体,尽管有些做法让人听了发笑,我还是认为他们很可爱。那里的业余性质,造就了思维上的没有禁锢,可以无拘束的去大胆想象,大胆实践。记得一个曾经是外资企业高管的朋友说,日本有一家企业的老板,雇佣了几个纯粹外行的人,并且不需要正常上班,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免费用这个企业的产品,然后不断地挑问题。在他看来,企业内部员工都受过企业文化的熏陶,观察问题已经有了某种心理倾向,不能做到真正的判断中立。这也许就是国人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我在办厂生产音箱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组装车间的都是打工妹,应该说是根本不懂鉴赏的“白丁”。可是时间不用长,几个月以后,有人对我说,过去我上街看什么音响都觉得好,可是现在上街听到什么音响都没有我们的好。我问她,这种感觉是现在才有呢还是刚来的时候就有呢,她对我说,刚来的时候没有,好久不上街了,昨天一上街,感觉就变了。
我相信这个打工妹的感受,因为每天在这里干活,天天听一种音响,耳朵已经熏陶出来了,有了明显的倾向化。所以我要求我的营销和技术人员要经常听现场音乐会,在没有扩声设备的环境下感受自然地声音是什么样子,但是无论怎么样,他们的倾向还是不可避免的难以消除。
还有一次,一个干了近四十年的专家朋友和我打赌,说就他四十年的“修炼”最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我说好啊,刚好这里有三十多名刚入学的学员,就让他们做裁判。这些人相当的部分没有在音响圈混过,应该比较中立。于是就开始了盲测(盲唱),然后打分,他自己也是投票方。结果出来以后发现,他的投票与少数票接近。我说服吗?。。。。
这种现象在国内的企业比比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觉得自己的产品好,我相信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最现实的检验是KTV领域,唱歌的顾客多数不懂音响,没有任何倾向性,这个歌厅好唱好听,这个歌厅就生意火,那个歌厅感觉不好就没人去。说他检验最准确是这个行业排出了“关系”因素,实实在在地客观。他们为什么不想办法做这样的检验呢。
我在想,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多年从事音响行业的内行,也许长期听音箱里出来的声音,有了某种听音习惯,尽管是五花八门的不同音响,可毕竟是音响里的声音,共同的缺陷,共同的优点把耳朵熏陶成理所当然的参照。如果听到一种音响,就有意无意的往上靠。而外行人则不同,没有什么框框,好听就是好听,与自然声响接近的就不觉得累,差别大的就不舒服。如果音响是给专业人士享用的也就罢了,偏偏是这些外行人,那就不能小视了。
有一次协会组织广东考察,一个很知名的企业老总对我们说,他的产品相当好,只是发愁没人往剧场剧院推荐。我们听了他们的产品以后,不好对他讲太多,因为他们的产品确实比同类进口产品差很多,剧场剧院是一个对音质极其挑剔的场合,这种差距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客户也一定会感受到,怎么推荐啊。
我特别想对企业界说一句话,搞产品最难的是什么,最难得是战胜自我,怎么排除心理倾向,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产品。有了差距感,才有进步的动力。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同样有,就说BMB,几乎所有的经销商都说,已经停产的450是最值得怀念的,那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了。尽管450以后经历了十多年,相信厂家在这期间也做了大量开发研究,并且按照厂家的说法,现在的产品远远好于那个450,可是市场是公正的,人们怀念450说明对现有产品的不满。这里最需要重视的是,为什么厂家的感觉好与市场的感觉不好发生矛盾,说到底还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