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技术交流区基础理论室 → 通过LMS阻抗曲线计算Qts的问题


  共有765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通过LMS阻抗曲线计算Qts的问题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yuanche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2 积分:48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0-31 9:57:57
通过LMS阻抗曲线计算Qts的问题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5-29 12:14:49 [显示全部帖子]

针对附件阻抗曲线,计算扬声器的Qts。

1、   公式:Qts=(Fo/(F2-F1))  *  (Ro/Zmax)
        其中 :F2、F1为0.7 Zmax时的频率    Ro为音圈的直流电阻    Zmax为阻抗曲线上Fo处最大阻抗值

2、   根据附件阻抗曲线,用LMS软件取点得出:
        Fo≈78.16  
        Ro数字电桥测出≈10.84
        Zmax≈69.55

3、   问题1来了,0.7Zmax为0.7*69.55≈48.69,我们知道LMS是采用取点数测量阻抗曲线(300个点测试阻抗曲线),取点很多时候无法取出特定阻抗值时的频率点,这次只能取到接近48.69阻抗时的频率点,这样计算出来的Qts参数不是很准确,怎么破。

       F2取到附件阻抗51.14时频率≈89.79
       F1取到附件阻抗49.9时频率≈64.97

4、  套入公式计算出来的Qts≈0.49

      用KLIPPEL测出的Qts为0.521,相差0.031,不是特别准确,主要是阻抗为0.7Zmax时的频率无法取出来,怎么办。
      大侠请支招。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p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p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05-29 15:50:22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yuanchen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2 积分:48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0-31 9:57:57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5-29 16:03:35 [显示全部帖子]



1、没看懂您说的意思。

粗略一点的方式,可以近似认为相邻频点的频率与阻抗值是线性的,来推算阻抗值对应的频率值。
比如相邻两点分别是(80Hz,40Ω),(100Hz,50Ω)。那么把这两点的连接线看做线性,斜率为0.5Ω/Hz,则48Ω对应的频率值大概为96Hz。这种方式会比直接使用相邻的频率点要准确。
 
如果精度要求比较高,可以先得到粗略的推算参数。把推算参数代入阻抗曲线公式,在EXCEL程序中得到图形(频率范围和采样率根据所需精度决定。)。通过不断修正推算参数来提高计算图形与实测图形的重合度,藉此提高推算参数的精度。



2、Klippel小信号参数里,的确有计算阻抗曲线和实测阻抗曲线,稍后贴出来。

Klippel测试参数有时也会有点问题,所以程序中自带了计算曲线和实测曲线的比较图形,图形重合度较高时候,测试结果才可信。


3、klippel测试的阻抗曲线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impedance magnitude.pn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05-29 16:33:40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yuanchen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2 积分:48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0-31 9:57:57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5-30 8:36:01 [显示全部帖子]

楼主,我的意思是将KLIPPEL和LMS测试的阻抗曲线放在一个图里(文件里),看看差异。并且按照两个阻抗曲线的差异,分别计算两组TS参数。


两个不同的软件测试,要把阻抗曲线重叠在一起,这个目前还没找到办法做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yuanchen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2 积分:48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10-31 9:57:57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6-6 9:03:25 [显示全部帖子]

记得早些年,我和楼主一样,喜欢通过理论计算去和测试设备计算的数据进行对比。
这样一来,可以对理论依据加强记忆;二来,也是为了寻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哈哈,确定是这样,做件事喜欢知其所以然,搞懂他的原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发出来,一是解惑,更重要是集思广益。

谢谢大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06-06 09:05:33编辑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