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技术交流区基础理论室 → 扬声器理论专家的研究


  共有2153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扬声器理论专家的研究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电声爱好者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爱好者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1112 积分:11076 威望:1 精华:32 注册:2005-12-10 21:03:0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2 22:07:28 [显示全部帖子]

此论坛,珠江三角州和长江三角洲的居多,不知有谁看过(除了DB)?


唯其所爱,永不言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电声爱好者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爱好者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1112 积分:11076 威望:1 精华:32 注册:2005-12-10 21:03:0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2 22:09:35 [显示全部帖子]

国内好象还没多少做传输线音箱的,实验验证?理论设计?


唯其所爱,永不言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电声爱好者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爱好者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1112 积分:11076 威望:1 精华:32 注册:2005-12-10 21:03:0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6 23:32:23 [显示全部帖子]

除了目录外,能否放一两页上来看看,学习!


唯其所爱,永不言弃!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电声爱好者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爱好者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1112 积分:11076 威望:1 精华:32 注册:2005-12-10 21:03:04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2-7 23:35:03 [显示全部帖子]

美国声学界第一位中国学者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物理系主任努特森教授是国际声学权威之一,1937年底,马大猷听从前辈吴有训先生的建议,到加州大学当努特森的研究生。
努特森的另一位学生博鲁特比马大猷早到加州大学,马大猷和他切磋的时间最多,并一起开展了合作研究。有一次,博鲁特因为推导出了个适合于声频范围内简正波频率分布的新公式,所有人都为此祝贺。从小爱思考的马大猷,养成了“鸡蛋里挑骨头”的钻研性格。他思前想后:难道博鲁特公式就无懈可击?科学的本意不就是倡导“简单”、“和谐”?那种繁杂的公式本身不就是缺陷?马大猷为此感到非常困惑,悄然离开了庆贺的现场。
第二天,马大猷草草用过早餐,便一个人独思博鲁特公式。忽然,他灵机一动:何不用频率空间的体积计算,以求出简正频率的数目?
马大猷很快推导出一个简捷的公式,急匆匆跑到教室,向同学们和盘端出他的推算。大家惊呆了,顷刻响起热烈的掌声。博鲁特也走近他,向他祝贺,承认马大猷这一开创性方法比自己的“更为有用”。
经过反复推敲,马大猷的论文在1938年秋天美国声学学会的年会上宣读,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在世界声学史上,马大猷这一公式被认定是“波动声学的一个基本公式”。
后来在哈佛大学,马大猷学习物理系和通信系的课程,参加了导师韩特和他的助教白瑞奈克的“矩形室中声衰变的分析”研究。
我国“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描写,甚至可以上推至战国时期,虽说的是音乐的美妙,但余音就是混响,当时已成日常知识。梁代的《千字文》内“虚堂习听”也是混响的描写。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混响在世界上只有近似的理论,严格的理论自韩特等的工作始。
“这个工作很重要!”时隔一个甲子,马大猷先生仍这样强调。马大猷的博士论文《矩形室内的非均匀声边界》,也是上一工作的继续。由于这些出色工作的完成,马大猷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这是1940年,哈佛博士毕业的马大猷

看来也是中国第一位声学相关的博士!



唯其所爱,永不言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