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技术交流区电声器件与系统设计音箱及分频器设计室 → QWT型音箱的一些基础问题


  共有568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QWT型音箱的一些基础问题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iushuicunren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修水 村人
等级:青蜂侠 帖子:1597 积分:1022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12 23:03:00
QWT型音箱的一些基础问题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8 9:58:03 [只看该作者]

 先转一个贴:

             【 转帖  】                  TQWT/QWT喇叭系统设计原理  

TQWT是啥?

TQWT/QWT最早是由Paul Voigt在1930提出来,类似传输管的设计(transmission line),音箱的长度是声波长的1/4。

所以TQWT/QWT就是指∶

锥型的(Tapered)

1/4(Quarter)

波长(wave)

管(Tube)


也被称作Voigt Pipe,因为有较小的体积、简单的设计、和良好的低频延伸,这种设计在英国曾经流行过一阵子。

一点基本常识

在看TQWT的喇叭设计时,有几个名词要先知道。

Overtone泛音

Resonance共振

HarmonIC谐波

Standing wave驻波

Partial实际产生的谐波


一边封起来的管子,其管子长度是波长的1/4,波峰会在开口的地方,因为是不对称的管子,所以只会有奇次的谐波。


 TQWT的原理与演化

由前面基本波的原理,我们从下面的图来说明TQWT的演化,因为声音共振的压力和速率在密闭管子内的情形,压力点会发生在波结(nodes,驻波中震幅为0的地方),也就是密闭端,而波峰(谷)(loops)则是波加速最快的地方。管子中以基谐波的能量最强,因此声音以基谐波的频率为主。

若放了一个单体在密闭的管子的底端,会因为压力而使单体的效率增加。这样的设计会有两个问题,一是管子的基谐波的能量太强了,较低的频率可能听起来都是相同的音调,另一个问题是奇次谐波的产生,除了基谐波外,三次谐波是最严重的(就是基谐波的三倍频率)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把单体放在距离底端1/3的地方(图4)。在这个位置,底端的压力会因此而低一些,但仍能提供足够的音压。而因为单体是在在三次谐波的频率波峰的部分,因此单体的声音刚好可以因此抵消掉一次谐波的产生。

Vigot把音箱的型状变成锥型,来避免单一音调的问题,并且降低部份频率的共振後来的版本则把顶端变成尖型的,以进一步减低共振的问题,并把单体移到中间位置TQWT的基本特性

TQWT的型状是是圆锥的号角,与号角相比有相对较高的低频载止点(cutoff Frequency),单体一般是放在音箱长度1/3的地方,而不是像号角或迷宫式的设计放在的顶点。然而号角在中低音部份有一个特定的角度,因此TQWT比较适合装全音域或中低音的单体,而不用像迷宫式的设计有较长的音箱。

TQWT不只是helmholtz共振器(Helmholtz Resonator)的型式(相关介绍1、2、3)或是传输式(transmission Line,一种改良的反射式音箱,由英国TDL的创始人John Wright所发展出来的,是音频导管式设计,利用长导管增加低音的传输距离,以增强低音的输出量)的结合体,他有点像是1/4波长的helmholtz共振器 加 低音反射式 加 号角 和 传输线的复杂综合体。所以TQWT的变数其实是很多的。这也就是TQWT的优点,结合各种设计的优点,传输线的部份提供了单体在低频的延伸(通常可以超出单体标示频率响应范围),低音反射式的部份也使低频的部份更结实。

而TQWT主要的缺点则在∶因为音箱长型设计产生的共鸣,造成低音部份频率的不平整,有些频率会被加强,有些会被抵消。解决这问题唯一方法,就是在音箱里不同的地方塞点吸音绵,这样可以改变声音的速度,而像是延长了音箱的长度,但同时,这也会使效率降低了。喇叭的频率响应图上通常会有个凹陷的地方,这样是因为音箱的共振被单体的输出抵消了,这可以单体抗阻曲线上的peak看出来。

音箱的设计概要

一般通过计算得到迷宫式或TQWT音箱的长度,


不过通常这样算出来的长度会被我们实际上需要的更长一些,而且其中有两个相反的因子,把音箱变成锥型会提高基谐波的频率,而把音箱折起来(folding)和填塞吸音线(choking)则会降低这个频率。因此,通常TQWT的音箱“听起来”会比我们算出来的长约30%,而再加上内部的填塞物,音箱又会更长一些,所以经验上我们只需要算出来结果的65%就可以了。


而音箱的型状通常都是锥型的,底面积的大小一般则是单体位置的截面积的1~2.5倍;而单体的位置则通常是决定於“单体的面积=音箱的截面积”的情形下,或是单体的位置是0.4倍底面积,不过误差个20%都是可以接受的。

而锥型音箱的斜率,因该要视单体的尺寸而不同,如果一个4“的单体和9”的单体用相同的斜率,那9“单体的音箱,就会非常的长,不过如果你用尺寸较小的单体,这个因素是可以忽略的,不过愈斜的话,就需要更多的填塞物。而音箱的大小、型状的不同也会改变频率的衰减。



制作TQWT喇叭时,最需要留心的地方,是吸音棉的填充方式,当然,这也是调音的技巧关键,在不同的位置是吸音棉的填充方式,当然,这也是调音的技巧关键,在不同的位置填充不同数量的吸音棉时,就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的音色变化。

填塞吸音绵

通常TQWT的设计,中音部份都会较为突出,为了要降低中间频率的部份,填塞就变的很重要了。

要减低这部份的频率,通常会在音箱中不同的地方塞入吸音绵,藉由改变声音的速度,假性拉长音箱的长度,来避免中音的突出,而拉长音箱的同时,低频也会增强,但这样效率也会因此而被降低,在传输线的设计中,这方法常常被使用。而音箱内部的阻尼同时也可以避免号角型状的音箱所造成过多的反射音。

填塞吸音绵或其他的阻尼物时,不同的位置和量会造成不同的变化,需要经过慢慢的调整才能找出每个人喜欢的音色,因为在微调的时候很麻烦,因此建议音箱的一边先不要完全封起来,这样才可以较容易的调整内部吸音绵。下面是一些网路对不同填塞位置所作的测试结果。




其他调整的建议

除了上面提到麻烦的微调之外,使用2个以上的反射管,或是加上不同的单体,也是不错的选择。当音箱最窄的地方(喉部throat)塞的东西最少时,第二个反射管应该会使音箱的基谐波比只用一个反射管时刚好再低1/2个八度。这个技巧是为了要在最低频的部份(基本上是音箱的基谐波)有最好的共鸣响应。

因为原先音箱的基谐波会比整体共振的频率高一些,所以这时候音箱就会在原来的谐波上产生了第二个“寄生(parasitIC)”的共振频率。一般来说,这个“寄生”的谐波在单体的幅射是没有方向性的(没有相位),因此会产生一些能量的抵消(能量的抵消也就是造成前面提到低频部份凹陷的原因)。也就是说“寄生”的谐波和原先音箱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的驻波都是会发生这种能量抵消的状况。因此第二个反射管的功能就是降低音箱的的二次谐波。

通常来说,第一个反射管会产一个频率响应图上的凸起(peak),而另一个则会产生一个凹陷(DIP),如果处理好的话,喇叭的频率响应和抗阻分布就可以很平整,也可以提供又低又结实的低音了。

另一个可能的改善方法,是在音箱较长的一边上的不同位置,再放一个单体,可以提高效率和避免只有一个单体造成频率被抵消的问题。Lowther Holland page上有实作的例子(分音器讨论),第二个单体可以改善不平整的频率响应图,大家可以去看看。

英国的设计者一般都是用3/8“的夹板来作TQWT的音箱,他们认为并不需要太厚的木板,因为只要压力最大的地方够坚固就可以了。而有人些则建议音箱应有些弯曲的角度,可以进一步降低共振。这些都可以从後来的喇叭设计看到,不过科学的验证似乎还太少了。

 

                             ***转帖完***

以上就是QWT的音箱的一点综合资料。

是什么东西影响了这种音箱的发展?

 

从最近几期的《实用影音技术》,2010年11月开始,可以看到作者就是在吸声材料的品种和安放位置上做了大量具体的试验和测试的,而且也得出很好的结论。(顺便说一点:像这样有理论、有实践或测试的有根有据的文章,在一般杂志近来是太少了!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和科学的态度!)。

这也验证了上面贴里红字所说的问题。

从作者的试验过程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现在的测试设备,要很好的调整吸声材料的品种和为位置是很困难的事情。是不是这个原因,影响了qwt音箱的发展?

因为在现有的测试设备之前,要做好哪些对比工作,几乎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事情的。

 

问题是:如果我们可以很好的提供调整吸声材料的品种和位置,这样的音箱有发展前途吗?

请各位指教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03-18 16:32:34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TomLee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电声学徒(不包食宿)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103 积分:75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1-24 15:51:5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8 14:23:29 [只看该作者]

Tapered在这里不是“锥型”的意思,而是指传输线截面积渐小型,越接近开口处截面积越小。与之相对的是Expanding transmission line, 意为截面渐扩型。

有没有前途这个不好说,几十年来这种音箱一直都有市场,比方说英国PMC。但同时市场也不是很大,归根到底还是人们喜欢不喜欢此类声音风格。

吸声材料不是制约此类音箱发展的原因,因为总的来说也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



小虾米刚刚起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iushuicunren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修水 村人
等级:青蜂侠 帖子:1597 积分:1022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12 23: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8 14:49:43 [只看该作者]

谢谢!

这样的音箱,它的频响曲线,会不会在低频段总是有一个较大的谷呢?

例如:对于某一个音箱,在300Hz,一个很深的谷。

这样的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办法填平这个谷?

请指教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TomLee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电声学徒(不包食宿)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103 积分:75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1-24 15:51:5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8 16:49:24 [只看该作者]

传输线对于低频的增强是不连续增强,在离散的频率点出现峰值。

比方说传输线长2米的时候,由于是四分之一波长加载,有 波长1*1/4=2m,波长2*2/4=2m,波长3*3/4=2m........

得出波长123分别被声速除,得到频率点43Hz,86Hz,129Hz....,即为传输线工作的频率点。

当测试麦克风置于传输导管出口时测得的频响曲线基本走势就是已以上频率点为峰值的起伏曲线。以前几个频率点最为明显,后面的越来越可忽略。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况的计算,与实际有一定误差。尤其不能忽视吸声材料的影响。传输导管最内端吸声材料增多时声速会被减慢,使导管的等效长度变长,传输线的最低工作频率也会降低几个赫兹。

 

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村人所说的那个300Hz的深谷不应该存在,因为频率越高,传输线的影响越小。对于2m的传输线长,300Hz已经离开了它的影响区域。所以您说的这个谷不能轻易下结论是由什么造成的,还是参数及测试结果以及箱体条件给全以后才好判断。



小虾米刚刚起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iushuicunren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修水 村人
等级:青蜂侠 帖子:1597 积分:1022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12 23: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19 8:27:32 [只看该作者]

真的很有说服力的讲述哦!

不连续的增强,说的太好了!

 

我也怀疑他那个频响曲线图,怎么会在300Hz有那么大的谷。也许和你说的道理一样,是按图原因造成的吧。

会不会是单元和箱体在结构上,有某种干涉引起的?如单元的位置。

 

谢谢你这么周到的指点!有时间请继续关注,谢谢!

 

如果可以,真的想去你那里当电声学徒,当然是不包食宿.....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TomLee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电声学徒(不包食宿)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103 积分:75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1-24 15:51:5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21 14:56:56 [只看该作者]

指点不敢当,我也是小虾米。传输线音箱的技术书籍文章比较少,烧迷糊的广告枪文倒是铺天盖地。我也是因为自己做过几个传输线音箱项目和很多反复的试验才略懂一点,不过只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待高手验证。


小虾米刚刚起步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iushuicunren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修水 村人
等级:青蜂侠 帖子:1597 积分:1022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0-1-12 23:03:0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3-23 10:21:59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TomLee在2011-03-21 14:56:56的发言:
指点不敢当,我也是小虾米。传输线音箱的技术书籍文章比较少,烧迷糊的广告枪文倒是铺天盖地。我也是因为自己做过几个传输线音箱项目和很多反复的试验才略懂一点,不过只是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待高手验证。

楼上客气了!

 

做了几个项目(注意:是项目!!!)而且还很多反复的试验,当然是深有体会的了!

相信不是一般的发烧友或业余的在做的事情的。

 

到底QWT音箱的优势和短处在什么地方?正如楼上说的,那些烧迷糊的枪文是不足为证的。

比如在失真、瞬态等方面有什么表现?

QWT音箱发展较慢(如果还有发展的余地的话)是什么原因?

设计和调试的难点在哪里?

 

谢谢指教了!

 


 回到顶部